(三)青年后期和成年期。
出现在职业表现和社会责任感及其表现当中。 智力发育迟滞有的是由先天因素造成,有的是围产期或18岁以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种有害因素导致的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的水平。依据症状轻重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几类。对智力发育迟滞者的辅导,要针对他们的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何国华于1991年总结出智力落后者的主要个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而言,智力发育迟滞者与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没有种类的区别。 (2)与正常人相比,智力发育迟滞者有更高的焦虑,而且被收容于特殊机构的比没被收容者更容易焦虑。 (3)由于在生活与学习上长期体验失败和挫折,智力落后儿童对失败的期待比成功的期待高,他们的自我概念也因此比正常人消极,缺乏自信心。倾向于外在导向,喜欢模仿。 (4)比正常儿童更常使用比较原始的自我防卫机制,如拒绝、退化、压抑等,而且常常使用同一种防御机制,遇到心理冲突时往往束手无策。 (5)由于智力发育迟滞的学生很少得到他人得接纳和赞许,因此对接纳的需求比正常人强烈。 (6)在争强好胜方面,智力发育迟滞者表现的比正常人低,尤其是身处收容机构的人。 (7)行为固执,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与其思维方式缺乏变通和较少接触社会有关。 (8)易受外在动机的影响和支配,而且物质奖励比精神奖励更有效。 学校教育能够对智力水平的发展产生持续而重要的影响,因为智力的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的教育培养都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告诉人们,上学读书多年的孩子,比几乎没上过学的孩子智商高出10—30。所以对于智力发育迟滞的个体,也要尽可能为其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一面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知识水平,一方面还要就其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