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心帆文库 / 教师心理健靠的现状

教师心理健靠的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可参考的资料较少,而且有些资料的结论还不统一。比如1997年,上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一份题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检出率高达48%,其中12%有明显症状,2%程度较为严重。[1] 报告认为,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平均周课时达到15.31节,其中有46%的人周课时超过18节,他们每天平均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时间平均为1.63小时。这样的工作负荷可能是导致教师情绪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些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反。如贾林祥等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在陕西省铜川市调查了358位中小学教师,结果是在10项指标上的平均分全部低于全国常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可能与样本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但不管怎样,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适应性差

表现为对所从事工作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就看不起教师职业,并为此而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性格上过分内倾,不愿意同学生打交道,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

1. 认知偏差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知觉误差,主要表现为主观武断、偏听偏信等。如一次上课时李涛几次小声跟张勇说话,张勇都没理他,最后张勇急了,冲他说:“你下课再说行不行?”正好这时刘老师回过头来,一眼看到张勇在说话,也不听张勇的解释,就把他严厉地批评了一顿。

第二是理解误差,主要表现为误解。如班长肖丽在班委会改选之前向班主任提出辞职,原因是她父亲觉得她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当班长,容易养成能上不能下和优越感过强的的毛病,因此建议她考虑这次不再担任班长职务,肖丽经过考虑觉得父亲的话有一定道理,于是决定退出这次改选。对肖丽的辞职,班主任很不理解,对她所说的理由也根本不能接受,反而认为她太自私:眼看快毕业了,就知道自己埋头念书,不愿意再为大家服务了。

第三是社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等,许多成见、偏见都与此有关。如学习委员高鹏和留级生赵凯同时迟到了,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高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一定是昨天睡得太晚了,下次注意点儿,先回去吧。”对赵凯则横眉怒目:“怎么又是你?还想不想上学了!要不想上趁早说个痛快话,就别受这个洋罪了。”

2. 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等。如小学三年级的唐英是个胆子较小、十分腼腆的小女孩,一天上数学课时,老师提问,一连叫了三个人都没回答上来,老师的火气已经要按奈不住了,第四个叫了唐英,仍然没能完整地答上来,只见老师怒目圆睁,用手使劲掐着唐英的脸蛋吼道:你们一个个都是怎么听课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脑子都叫狗吃啦!真是笨蛋......吓得唐英直哆嗦,哭都不敢哭。

4.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

  表现为与周围的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表现出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偏狭、多疑、懦弱等等不良性格。

  此外,还有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 《教育文摘周报》1997年9月3日第36期。

[2] 贾林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六期。




     RSS of this page

    Written by:   Version:   Edited By: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