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心帆文库 / 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与方法

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与方法


  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与方法

 

(一)家长期望值的调适

兰捷是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一个文静的女孩儿,高二第一次考试刚刚结束就哭着来到咨询室,说自己不想读书了。兰捷是独生女,爸爸是高级工程师,妈妈是主任医师,亲戚家的哥哥姐姐几乎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有的还在国外留学,父母总拿自己和他们比较,令她十分自卑。她感觉自己没有父母和家人那么聪明,能获得现在的学习成绩已是尽了全力,可爸爸妈妈认为还远远不够,记忆里从没有表扬过她。虽然在亲朋面前有时也会夸奖自己两句,兰捷感觉他们不过是出于脸面。这次考试她感觉很不好,一定会退步,想到父母的态度与表情就心惊,反正永远也达不到要求,干脆放弃算了。兰捷否认自己是出于一时冲动,总是不自觉的想要逃离家庭,那种难以忍受的压抑有时令她烦躁的几乎失去控制。辅导老师为兰捷安排了一次家庭辅导。请来她的父母,将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原因分析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一些建议。在兰捷与父母共同参与的辅导活动中彼此终于打开心扉,爸爸妈妈第一次了解到女儿的痛苦,深感惊讶并感到心痛,其实他们心里很爱孩子,为了她的未来才格外严格要求,没想到却为此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险些铸成大错。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推动子女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他们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属于信念价值动机。”这种动机是父母价值观与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决定教子态度与方式,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不竭的动力,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绩效。

家庭是一种凝聚力很强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群体。双亲特别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子女对父母满怀依恋和信任感,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成为子女上进的强大的激励力量。有关研究已发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在其总体上,与子女的学习和教育成就呈正相关。但只有当期望目标为孩子所接受,并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时,才会有激励作用。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少年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的期望目标只能给青少年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阻碍其健康发展。

    目前多数父母对子女期望水平过高,脱离社会需要与子女本身的愿望和能力,是造成青少年亲子矛盾冲突的首要因素,家长对这一点一定要予以充分关注,不可急功近利。实验证明,家长更新人才观、儿童观,根据社会与子女实际情况,调整期望目标与水平,科学地进行升学与择业指导,是调适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调适

一般说来,以下几种家教方式应当及时调整:

1.专制型的家长

一个叫小新的女高中生曾在外祖母家生活7年,与父母感情不深。因为学习不好小新经常受到父母训斥、打骂。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恨死父母了,都死了吧,快死吧!”父母带着极度痛苦与迷茫的心情参加了调适亲子关系的实验。通过学习,其父母教育思想有很大转变,从只关心孩子学习分数到关心其心理健康。父亲在家里首次召开家庭会,真诚地向女儿检讨了家长制作风,决心做女儿的朋友,从此父母经常与女儿进行心理沟通。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小新从忧郁、自卑、孤独、封闭变成愉快、开朗、关心他人,问题行为减少,学习情绪高涨,不再怨恨父母。经过努力,各科成绩均明显进步,最后顺利通过了高考。

小新父亲真诚地向孩子检查自己的家长制作风,竟然使原来拳脚相加都不屈服的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决心痛改前非,亲子关系由剑拔弩张转向亲密和谐,可见转变错误的家教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2.放任型的家长。

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孩子比较省心或是个人喜好自由自在的生活等主、客观原因,忽视对孩子的观察、指导或是管教,使孩子从小就习惯于放任自流的生活。随着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日见成熟,会越来越我行我素,率性而为。等到上了高中,面临人生的重大事件,家长才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不足之处,再想通过教导、约束等方法促使他们改正错误,积极进取,为高考奋力拼搏,往往收效甚微,为时晚矣。

3.溺爱型的家长。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会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以此表达对子女的呵护与宠爱。然而这番苦心却很难换来孩子的理解,更不要说感谢与回报了,而且孩子越大,给父母的伤害可能就越深。比如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连表面的尊重也许都没有;如果父母说得多了还会不耐烦,出言顶撞,甚至大发脾气;父母的态度一旦强硬起来,孩子还很可能离家出走,以此逼迫父母妥协,不敢再管自己的事情。

相比之下,民主型的家教方式显然是最理想的。亲子之间如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沟通,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到亲切和蔼又不失尊严,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果家长朋友在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上,具有上述的专制型、放任型或是溺爱型的风格和特征,必须要及时调整。

(二)家长沟通方式的调适

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最主要的形式。改善亲子沟通的效果,需要父母全面了解有关沟通的基本知识,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方面应注意以下事项:

1.正确认识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意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老子就是老子,父母说什么子女必须接受并按要求去做,没有解释或是沟通的必要。持有这种观点的父母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势必会缺乏主动性,最后必然要转为被动。孩子的年龄越大,成人感越强,越重视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孩子会渐渐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拒绝与父母交流,使亲子关系陷入困境。所以同孩子保持充分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

2.掌握沟通的一般原则。

沟通的首要原则是态度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以真实、诚恳、坦率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和沟通,才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和共鸣,亲子之间亦是如此。

与孩子沟通还需要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时,很需要父母的尊重。虽然有时孩子的想法的确不切实际甚至异想天开,但父母仍然应当表现出起码的尊重,然后再客观或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给孩子留有一个思考、比较、评判和决策的空间。如果不顾孩子的感受,断然拒绝或是反对,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使其陷入不满、委屈、气愤的情绪状态之中,经过若干次类似的经历之后,孩子会放弃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宽容和接纳也是一条重要原则。就算孩子的表现不尽人意,也要努力做到宽容和接纳,特别是对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其实越是遭受了失败的打击的孩子,越渴望获得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的宽容和接纳是最珍贵的礼物和重塑信心的力量源泉。宽容和接纳最容易让孩子体验到家的温暖,是彼此沟通的情感润滑剂。

此外,亲子沟通还需要家长提高主动性。孩子长到十七、八岁,不会再象小时候那样和父母很亲近,无话不谈,内心世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特征。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之上,需要提高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不能因为感到孩子的冷淡就索性对其不理不睬。

3.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

沟通的技巧有很多,关键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学会倾听。不善于倾听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通病,也是导致亲子之间沟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家长总是习惯于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却很少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解释,因而极易造成相互的误解。倾听的技巧是要做到“四心”,即专心、耐心、虚心、会心。专心是指听孩子讲话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不要左顾右盼,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耐心是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头,最好听他们讲完再发表意见,以示尊重;虚心是指对于自己不是很了解的事情不要自以为是,不明白的就向孩子虚心请教;会心是指对于孩子的谈话内容给予及时的反馈,以示理解、赞同或很感兴趣等等,支持孩子把话说完。

2)掌握有关谈话的技巧。比如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有些内容可以以轻松的闲聊的方式进行,有些重要话题则需要正式谈话,体现出严肃性。还要根据不同的谈话内容确定适宜的场合,尽量不要在外人面前与孩子谈论敏感话题。要寻找谈话的契机,以生活当中的具体事件或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谈话效果。再有在语言表达方面应注意使用简明、准确的用语,如果能够做到生动、风趣,交流效果会更好。

3)注意说话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比如在语音、语气、语调的运用上如能做到轻松、平和、亲切,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动作,会使孩子乐于与父母交谈,更容易认真考虑和接受父母的观点和意见。

4)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相互评价是人际沟通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占多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是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它可以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对于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来讲,这种需要尤为强烈,父母不要吝惜自己对孩子的赞扬和鼓励,错误地认为表扬会令孩子骄傲。当然,对高中生的鼓励和赞美要讲究一点方法和技巧,要恰如其分,不宜滥用。

4.克服沟通障碍

克服沟通障碍首先是减少沟通层次,有话直接与孩子说,通过转述容易出现信息误差,而且沟通中的情感因素很难由他人传递。同时也不要轻易听信他人的传话,说孩子说过什么样的话,最好由自己亲自证实,以免对孩子产生误解。其次是调整角色意识,不必时刻强调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长辈,有时候完全可以换一种角色意识,像朋友一样,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再有表达意思要尽可能准确,不要模棱两可;不必强求一致,有些事情可以与孩子各自保留意见等等。

 



     RSS of this page

    Written by:   Version:   Edited By: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