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见的误区
一.心态误区
1.攀比心理。家长为了面子,过分看重成绩,经常比较孩子。
设身处地举例说明比较孩子的实际效果。
2.补偿心理。家庭教育不能变成“定向教育”。 这包括两
方面:一方面是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是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帮忙来实现。这种作法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使家长的家庭教育变成让孩子学计算机、背唐诗、学外语、弹钢琴、学书法等定向教育或“超前教育”。
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故事。魏永康两岁就能识字 1000多个,8
岁上中学, 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也就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起上的专业,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三年后,他却因生活不能自理和难以与人相处而被中国科学院退学回家。回到家后,魏永康开始逃避妈妈,离家出走了16个省市,在参加2005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的“实话实说”栏目时, 魏永康认为造成他退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妈妈小时候对他过于看重成绩而限制生活自理及与人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3.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对孩子小时候的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懂事的,习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孩子将来不良行为的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4.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紧张和恐慌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根据我们的调查:凡是在这种急功近利和比较粗暴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厌恶学习,计较得失,很难与人相处,成为问题学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二.观念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翰·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现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总的情况,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是因为家长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就是这些观念造成了家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主要体现在:
1.教子观念不一致。现代家庭构成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家庭构成中普遍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理所当然的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教子观念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分歧:一是祖辈与父母辈之间观念冲突;二是父母之间观念冲突。目前很多家庭都普遍采用一个唱黑脸,一个当救世主,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的管教方式。
通常小孩子都会判断哪一方是对他有利的,如果父母的管教态度如果不一致,一个严,一个宽,而且在孩子面前就摆明了两个意见不合,那么孩子当然会靠向保护他的一方。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明是非,或者他虽然明白自己做错了,但是有人袒护他,他当然会选择对他有利的,才不管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长久之后,父母怎么可能教出一个明辨是非,具有良好道德观念的孩子呢?
2.没有正确的育人观
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家长心中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很多家长心目中向往的北京大学在05年5月~7月,就先后有3名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一名还是数学系博士,近段时间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不仅是在北大,在清华、人大等全国高校都比历年高,而且较为集中。一份调查显示,高达78%的名牌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别人眼中风光无限的天之骄子,会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北大教授夏学銮认为:我们家长从小给孩子培育的观念出了问题,从小给孩子树立的唯智论和唯分数论造成了孩子成长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点点挫折就会让他们做出极端的行为。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就是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