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孩子的心思怎么猜?
几乎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一些不良现象的苗头,予以有效的制止和纠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家长朋友感到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心思就像看似澄澈实则深邃的水潭,实在太难猜。
您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心思,认为小孩伢子能有什么想法,管得严点儿就行了,翅膀还没完全硬呢,让他们怎样就得怎样。猜不透孩子在想些什么,也就无法把握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也不能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由此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教育难题,甚至是酿成家庭悲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您留心一下,在您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许多鲜活的事例。
琴是一个喜欢安静的女孩儿,平时话也很少,每次见到熟人都会轻轻的笑笑,低低的问声好,给人一种淡如花香般的愉悦。这个清爽宜人的姑娘很讨人喜欢,对于她的各方面情况老师们也就关注得多些。一次琴的班主任找到学校咨询室,建议心理辅导员给琴做一次辅导,因为自从上高三以后,琴的成绩每况愈下,班主任与她谈话总是找不到头绪,这孩子有些自我封闭,在学校里倒看不出什么,不知是不是家里的原因。
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心理辅导老师与琴攀谈了起来,以一些轻松的话题作为铺垫,逐渐引入正题。在辅导员的引导和启发下,琴将自己的心情娓娓到来。她说很久以来心境都灰蒙蒙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与同学们相比,真不象一个高三的学生。琴说自己不太爱讲话,朋友很少,从小就这样,就算与再熟悉不过的人相处也是听得多,说得少。可是自己也会有需要倾诉的时候,原来喜欢在茶余饭后与爸爸妈妈谈谈,说说学校里的事情或是听到的趣闻什么的,真的很喜欢那种温馨的气氛,让她感到幸福和愉快。可是自从上了高三,这样的美好感觉就越来越少,直至荡然无存。父母对自己原本不多的话也有些不耐烦,说是到了高三就不要再关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了,吃饭、做事的速度都要快,节省时间多做些题目。于是琴在家里逐渐沉默了。到学校看到同学们忙忙碌碌的,想来他们也不愿被打扰吧,索性就闭上嘴巴,象一个哑巴似的,机械地听课、读书、做题,心情越来越郁闷,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太好,爸爸妈妈不满意,脸色越来越难看,经常抱怨几句。琴感觉更加烦闷,回到家里尽可能呆在自己的房间,妈妈却说她人长大了,脾气也长了,学会“冷战”了,自己懒得解释,随妈妈说吧,过一天算一天……
琴说出的这些话恐怕比她几个月来说的总和还要多吧,言谈之中令人深深感受到她的无奈与无助。无论是什么样性情的人,只要他是正常的,就需要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虽然孩子们面对高考这一重大事件,一样要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不可能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学习机器。特别是琴这样的原本就缺少与他人沟通的经验和机会的孩子,家长更应当为其提供一个宽松的空间,甚至应该鼓励她多与外界交流,调整不利她以后发展的个性特征。琴的要求过分吗?琴的心思难猜吗?答案一目了然。如果连父母都不能认真去体会孩子的苦衷,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他们、评价他们,那么孩子如何才能找到信心和希望,家长这样做只可能铸成自己的烦恼、孩子的遗憾。所以请家长朋友们切记,一定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张扬的需要帮助他们收敛心性,封闭的需要帮助他们敞开心扉,在关注学业的同时还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在一本题为《父母心,儿女心》的书里,介绍了这样一个咨询案例:一位母亲感觉到自己成了儿子的“仇人”,家庭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扰,请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她的儿子19岁,刚刚在高考当中以几分之差落榜,目前上了复读班。母子俩的矛盾早有渊源,在临近上一次高考时不断激化,出现频繁的冲突。母亲感觉儿子复习抓得不紧,有事没事还看看电视,心理生气,嘴巴就少不了数落。儿子说自己也要换换脑子,经常与母亲争执。后来看到制止不了,只要儿子一看电视,母亲就会大吵大闹,有时儿子在院子里踢踢求,她也不满,总觉得原来听话的儿子不见了,无法理解他的心态,就快要高考了怎么就是不知道上进。而自从儿子落榜,进入复读班之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一次孩子想要将院子里长得太盛的爬山虎剪下来,要妈妈帮忙,妈妈说什么也不管,孩子气急了,将妈妈喜欢的花全部用剪子剪掉,还将妈妈练气功用的材料给烧了,最后给爸爸写了一个纸条,而后离家出走。看到天色已晚,母亲不放心,在后面悄悄跟踪,不久即被儿子发现。母亲央求他别这样做,为这点儿小事不值得。孩子却一脸痛苦不堪,反问这难道只是一点儿小事。母亲说她至今都不懂,母子之间的一点儿摩擦算得了什么大事。
后来听说儿子好象有一个要好的女同学,也没考上大学,说是也要复读,不知为什么没来,儿子可能是因为这件事烦躁不安。她告诉儿子补习要紧,谈恋爱的事以后再说吧,儿子虽然口头同意,还是跟妈妈过不去。又有一次剧烈的冲突后,儿子不但毁掉了妈妈重新种植的花草,还毁掉了很多气功方面的书,他说妈妈是木头脑袋,不懂,不理解他。妈妈说他生在福中不知福,成天没事找事;儿子却认为自己万分痛苦,何来幸福。一对血脉相连的母子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
这位母亲虽然有些粗心,与孩子沟通也欠缺方法,但是她的心情很多家长都可以理解。儿子只差几分就可以考上大学,实现全家的梦想,有多少遗憾和伤感会涌上心头。拿出辛苦积攒的钱来让他重新来过,结果换来的却是不用功、不刻苦,还有一套套的理由。说轻了没用,说重了又抵触,真是不知如何是好。母子之间的对立与仇视,是因为双方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虽然母亲是一个成年人,有时也很难理智的思考和处理问题。孩子对母亲产生抵触的同时,母亲也对孩子产生了抵触,双方变成了交战的对手,想方设法要战胜对方,母子俩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甚至不惜彼此深深伤害。可是这样做有意义吗?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吗?这个问题应当认真想想。
当然,谁也不希望看到两败俱伤的结果,一般说来父母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不外呼是想要给孩子些帮助和约束,让他们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可是只有美好的愿望远远不够,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真正问题,再来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这个与母亲水火不容的男孩儿,高考落榜对他的打击绝不亚于他的父母,同时情感上也出现了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世界比较封闭,其本身又偏内向,他需要亲人的体贴和关怀来帮助自己走过难关,继续圆自己的大学梦。可是得到的却是母亲时不时的数落、责备,心情愈加烦躁的同时,开始肆无忌惮的“反击”,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委屈。孩子心里的这些强烈感受,母亲很难体验到,她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儿子不可理喻,所以才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如果想要真正洞悉孩子的内心感受,必须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假设自己遇到类似的境况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反应,需要父母做些什么,然后尽可能予以满足。孩子们看起来长大了,可是心灵还很稚嫩,承受不住过重的压力和打击,为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给以帮助和支持,以利他们的健康成长。
要想猜透孩子的心思,除了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之外,还要学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不一定非得以某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子女,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了解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随时关注和了解他们每个时期的欢乐与苦恼,喜悦和忧伤,尽可能与孩子保持比较近的心理距离。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家长朋友们不要以工作太忙、时间太紧为借口,疏于与孩子做情感和思想的沟通,要知道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季节,有可能就错过了他们的一生。
曾经有一个高三的男生谈起他的父亲,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学识、信心和毅力开创了自己的企业王国。在孩子的记忆里,父亲一直都非常忙碌,十几年来商海沉浮,在他的脸上留下了许多岁月的风霜。他对父亲的感情非常复杂,有景仰,崇拜,喜爱,但是最多的还是感谢,因为这些年来无论父亲多忙多累,每个星期都要找个时间陪伴自己,游戏、运动、闲聊,似乎漫不经心,却在每个相处的细节里,关注着自己成长岁月中的喜怒哀乐。有父亲的陪伴他感到幸福,安全,生活充满色彩,他会毫无保留地与父亲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有了这笔“财富”,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勇敢、很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便是一种成功的家教,想要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首先要做孩子的成长伙伴。
了解孩子的心思,还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虽然孩子上了高三,心理发展接近成人,不太愿意与父母过多的交流,但是总有一些问题和想法要对父母说。如果发现孩子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他们的口气是否认真,说出的话是否顺耳,都尽可能不要轻易地打断。每个人在与别人谈话时都希望能够引起对方足够的重视,如果对孩子的谈话内容不感兴趣,或是轻易打断,会打消他们与父母交谈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发现孩子的话越来越少,当然也就不容易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了。比如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喜欢什么影星歌星或是某种时尚,时不时也会与父母谈起,这种喜欢和崇拜多数情况下只是一时的现象,家长用不着因为自己看着不顺眼就如临大敌般的给以贬斥,甚至是批判。这么做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进而发生冲突;或是他们迫于压力,表面上顺从,背地里依旧我行我素,而且逐渐会使所有的思想行动都带有一定的“隐秘性”,心思变得愈发难猜。
想要了解孩子,也用不着事无俱细,事事都想刨根问底,特别是孩子们所谓的“隐私”。相互尊重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准则,就算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不例外。一些父母发现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或是怀疑孩子有什么情感之类的问题没有向父母坦白,就在背后搞一些“地下活动”,通过翻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等物品找寻蛛丝马迹,或是偷听电话,由此引发的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有一些秘密,只要他们的学习、生活、言谈举止并没有什么异常,就不要胡乱猜疑。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自己的年少岁月,应该还记得自己当年的心灵悸动,这是人生的必由之路,用不着那么兴师动众。虽说现在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但也不可能让孩子们变成透明娃娃,事事都在父母的操控之下。有时候,贸然闯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很可能给他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活动空间,不能总是将他们关在家里,好象这样就会让孩子少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让孩子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及时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往往难以适应日后独立的生活。
偶然听到学生唱一首被他们篡改过的歌曲,感觉很有意思,歌词是这样的:“我们的心思爸妈你别猜,猜来猜去你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掉眼泪,为什么我们又会笑开怀……”。十八、九岁是花季雨季,年少的情怀总象诗一般曲曲折折,朦胧美丽。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本着宽容、理解和关爱的原则,悉心解读孩子们的心灵。